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松下 » 新疆 » 塔城 » 正文

长篇报告文学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9-29  浏览次数:74
核心提示:燕赵都市报讯(记者张思思)9月27日,长篇报告文学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,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由作家冯小军、尧
scription="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" sourcename="本地文件" id="8499311"/>

燕赵都市报讯(记者张思思)9月27日,长篇报告文学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,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由作家冯小军、尧山壁著作,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。来自省内外的作家、评论家、学者对该书进行了研讨。

研讨会上,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一书的作者冯小军、尧山壁介绍了创作历程,冯小军表示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一书从写作到出版历时一年多,这本书的创作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纪实文学创作的重要性。“我是一名塞罕坝人,已经在塞罕坝生活了二十多年,当时我在林业厅宣传办,我们吃饭调侃都说塞罕坝,这种素材的积累是真正深入生活的,是没有缝隙的。书中的种种细节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。大家说是金子总会发光,通过写作塞罕坝故事,我觉得金子发光的过程还是很漫长的,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有写塞罕坝的作品,到现在四十多年了,可以说塞罕坝是伴随着宣传走过来的,在宣传中不断成长。如果是金子就要尽量多挖、深挖,让它早一点发光才好。”尧山壁则表示该书图片非常珍贵,图片的价值不比文字价值小,评价这本书应该把图片的意义也加进去。

实地测量

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从报告文学角度对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一书进行了阐述,他认为该书系统全面地描写了塞罕坝的历史及发展过程,是很有价值的。同时这部作品采访深入,题材对象丰富,包含的情感精神也很丰富。“虽然之前有很多作家都写过关于塞罕坝题材的作品,但是他们都是短篇或中篇,都是从一个角度或从几个人物,从几个故事来写。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全面系统、深入完整地描写了塞罕坝的历史及发展过程,是一部有关塞罕坝林场实质记载的著作。”李炳银表示,报告文学不同于其他题材,不是作者想写什么写什么,只有把自己的写作和社会生活、社会认知相结合,创作的作品才有价值。“报告文学不是就事论事,而是作者通过真实素材加以艺术创作,升华出一种精神来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塞罕坝是非常适合用报告文学来表达的题材对象。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一书展现了塞罕坝精神——一种不惧困难,敢于付出,敢与严峻的自然抗争,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。”李炳银同时也指出,“这部作品的故事本身存在着很好的感染力,作者在文学性的表达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,今后可以在结构意识方面再加强一些。”

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对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一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他表示该书响应了时代的号召。“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是一部很厚重的,文学性很强的文学作品。呼应时代的号召是报告文学应该主动承担的使命,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成为报告文学的热门。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,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,我认为尤其有价值和必要。另外我觉得作家写作非常讲究技巧,开篇先写塞罕坝原来的条件是如何恶劣,最后荒漠变林海,这种反衬对比的手法的应用很成功。”对于该书的不足之处,李朝全称:“我个人读的时候整体感觉还不错,人物故事可以挖得更深一点,文学笔法更展开一些,他们的生活,他们的家庭,还可以笔墨多一点,人物可以更丰满一点。”

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刘绍本认为,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应该说是一部纪实性的散文。“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,一共种了48亿株树,绕着地球赤道可以转12圈。塞罕坝已经被誉为绿色的奇迹,这种奇迹是一锹一镐造就出来的,是一棵一苗培植出来的,如果没有坝上人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支撑,塞罕坝就不可能变成金山银山。同时,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的两位作者也显示了不凡的功力。书中的一个个人物显得很真切,语言表达也显得活跃,这么多年来他们深入生活扎根群众,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生命线,用心、用情、用功来书写伟大时代,来讴歌我们党和国家,人民和英雄,完成这样一个精品力作,这真是一本好书。如果说不足的话,两个作家都是散文作家,整部书还是散文的写法,作品短好看,但是有时候言语不详、缺乏必要的交代。”

护林防火专业队伍

河北文学院院长司敬雪在会上表示,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是一部非常深厚扎实、充满激情的纪实文学作品,读了以后很受教育,也很激动。一方面,作者冯小军把青春终身献给了林业,对林业十分了解,很有感情,有些细节都是自己亲历的,是一辈子积累出来的东西;另一方面就是这种林业情怀、绿色情怀,使得这本书变得特别厚重。“《绿色奇迹塞罕坝》从方方面面写塞罕坝林业工人创业的整体全貌,书中所描写的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奉献青春、奉献终身、奉献子孙,这种牺牲精神造就了如今的塞罕坝。虽说现在可能不需要强调牺牲了,但是也有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,光想依靠高科技不行,还是需要一种精神。我在文学院工作好多年,深知文字技巧固然非常重要,但扎根生活,深入生活当中去寻找艺术的灵感也必不可少,很小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,像书中提到的‘偷木头’和‘把木头藏到被窝里’这些细节不是作家能够凭空想出来的,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。还有说到‘挖深井’的态度,我觉得两位作者做得很好,用心、用情、用功写出这样一部著作,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。”谈及不足之处,司敬雪直言,在文章结构方面,可以作些取舍,有些地方可以写得更多一些,有些地方去掉,就会更加完整,更加漂亮。

此外,李延青、李春雷等作家也纷纷称赞该书是一部很深厚,充满激情的作品,从方方面面描写了塞罕坝林业工人创业的整体全貌,同时也是学习塞罕坝精神,弘扬塞罕坝精神的一部扎实的纪实文学作品。

 
 
[ 松下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松下
点击排行
 
最新供应信息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